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深地科学论坛(第七讲)顺利举行

来源:时间:2020-12-24点击数:

赵光思教授主持论坛

东南大学庄妍教授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温智研究员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郑永春副研究员作报告

12月22日下午14:30,“深地科学论坛”(第七讲)在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305报告厅举行,本次论坛由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东南大学庄妍教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温智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郑永春研究员应邀先后作专题报告。论坛以线上和线下(腾讯会议)方式同步进行,赵光思教授主持论坛。

庄妍教授主要从事桩承式路堤的静、动力学特性研究,近年来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13项项目,并入选2016年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报告题目是“交通荷载作用下桩承式路堤荷载传递机理及计算方法研究”。报告不仅介绍桩承式路堤中土拱效应可视化模型试验研究进展,同时分享川藏铁路高低温循环冻融作用下路基沉降难题及其解决方案,和近年来安定理论在路基沉降变形中的最新进展。

温智研究员,目前主要从事冻土物理学与寒区工程研究,主要研究兴趣包括正冻土水分迁移、水热过程以及建(构)筑物基础与冻土相互作用等。所作报告的题目是“多年冻土区桩基础承载变形特性研究”。混凝土钻孔灌注桩基础是冻土区桥梁、房建、输电线路等工程主要的基础类型。由于冻土区近地面的冻融作用,特别是冻土的流变性和桩-土间冰胶结的流变性,冻土桩基础的承载变形性质与一般地区桩基础存在很大差异,具有强烈的温度和含水率依赖性。多年冻土区桩基础不仅面临冻胀和融沉的双重威胁,而且在长期使用中承载性能会发生劣化。近年来温智研究员及其团队采用室内外试验和宏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多年冻土区桩基础的受力变形特征、长期承载变形规律和主控因素,并在冻土桩基础病害防控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和和工程实践。本次报告从桩基础与冻土热力相互作用、冻土基础的受力变形过程、长期承载性能劣化机制、承载性能劣化防控技术等方面,结合相关的具体工程实例,介绍了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多年冻土区灌注桩的人工冷却试验研究进展,获得了人工冷却作用下土体响应过程。通过在灌注桩预留冷却管进行快速人工冷却的方式、大幅提高了多年冻土区的桩基承载力,增强了桩基的长期稳定性。最后讨论了全球变暖引发的多年冻土退化对于青藏铁路公路工程的新挑战。

郑永春研究员,主要从事行星科学与深空探测研究,行星科学专家、科普作家、中国科协月球与深空探测领域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2016年获美国天文学会卡尔萨根奖,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南方人物周刊中国青年领袖等。其所作报告的题目是“月球土壤与岩石研究进展”。报告详细介绍了嫦娥五号取样返回工作的最新进展,以及针对取样返回后的后续科研开展计划,介绍了月壤月岩的地质形成过程化学成分,形态特征及其特殊的物理力学性质。总结了月球陨石坑的相关研究,展望了接下来针对陨石坑具体几何特征和位置坐标信息开展的更加深层次的科学研究。讨论了月尘在登月过程中对于宇航员生命安全和航天机械的危害,强调了月尘治理研究的紧迫性。详细介绍了基于3D打印的月壤原位利用等热点基础问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指出了国内在此领域缺乏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月球开发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月壤力学性质、热物理性质、月尘治理以及原位月壤利用等热点基础问题。

赵光思教授在总结点评中指出三位专家结合自身科研成果展示了学科前沿科学问题的研究高度与深度,有助于全体与会人员进一步拓展视野、促进融合,希望大家结合个人研究进展认真消化吸收、总结思考、不断提升。

论坛现场交流活跃、氛围浓厚,报告专家和与会人员就多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互动讨论。最后论坛在参会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新闻来源:胡滢颖

摄影:朱科企

责任编辑:顾正虎

审核:李亭

关闭